回顧播音的全盛時期    梁送風撰

    娛樂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,因為人們必需以娛樂來調劑身心疲勞,在電視未興起前,人們的娛樂消遣,通常寄托於書報、雜誌、小說、電影、及聽播音。可是,自從電視入侵廣播領域後,大眾的娛樂範圍,便有所改變了,最顯而易見的是電影觀眾減少,小說銷路下跌,播音雖未完全被取代,也漸次式微,這種情形,不只港澳兩地如此,甚至美國、日本亦有此現象,這就是時代轉變的使然。
    回顧播音興盛時,它鋒芒四射,足以使人側目,然而,播音的黃金時代,則在抗戰勝利以後,各地的廣播事業紛紛展開,以天津、上海、廣州為最蓬勃。單以上海來說,大小廣播電台約有三十多間〔不像港澳電台受於限制〕稍著名的如;——“ 中華、金都、新滬、大同、建成、民聲、福音、亞洲、合眾、華聲、國華、新新、利利..........等”。節目方面,共分為二十類;1- 彈詞、2- 評話、3-申曲、4- 滑稽、5- 故事、6- 話劇、7- 歌唱、8- 蘇灘、9- 平劇、10- 音樂、11- 學術、12- 新聞、13- 宗教、14- 文書、15- 文戲、16- 戲曲、17- 宣卷、18- 商情、19- 星命、20- 唱片。而最能風魔聽眾的節目,算來有“ 彈詞、滑稽、故事、話劇、申曲”等類,所謂“ 滑稽節目”,即北方流行的“ 相聲”,由兩名藝員主持,或唱或說,並穿插各種方言俚話,談風說趣,語氣詼諧,輒使聽眾捧腹解頤。題材多取諸現實生活的瑣事,以諷刺幽默警醒人心,暢為遣詞命意。膾炙人口的“ 七十二家房客”便是那時候上海廣播電台最受聽眾歡迎的廣播節目之一。許多著名的相聲藝人,都是在那時成名的,例如;汪笑笑、鮑樂樂、何雙呆、沈笑亭、斐揚華、朱培聲等。港澳人對於這些藝人可能感到陌生,然而,有一位香港號稱為“ 百萬司儀”胡章釗,當年就在上海“ 新新”廣播電台講述《三國演義》。
    光復後,廣州受到上海興起的廣播影響下,也紛紛建立廣播電台,計有;——“ 風行、革新、時代、中聲、電專、新聞......”,而廣播節目方面,以播粵曲為主,當年最流行的粵曲有徐柳仙唱的“再折長亭柳”、小明星唱的“ 夜半歌聲”、和薛覺先上海妹合唱的粵劇“胡不歸”,這些歌曲各電台不停播放,而聽眾也百聽不厭。在此同時,並興起一種所謂“ 天空小說”,如李我、蔣聲、靳夢萍等,在電台講述的是現代背景的故事,也曾風靡不少聽眾。後來廣州解放,1949年香港“ 麗的呼聲”開辦,原日在廣州電台的藝員紛紛被“ 麗的”羅致,如李我、鄧寄塵、靳夢萍等,且發掘許多人材,如;鍾偉明、方榮、朱維德等,還創出一種名為“ 戲劇化小說”,實為“ 廣播劇”變相而己。1951年澳門綠村廣播電台創建,李我、蔣聲先後投入,講述“ 倫理小說”,又有梁送風擔任“ 諧劇”,王德森彈唱“ 南音”,李天一講述“ 民間故事”,希中姐姐主持“ 兒童節目”,其後有飄揚、梁天等加入演述“ 戲劇化小說”。而香港商業電台相繼開設,那時播音的事業,可說是“ 極盛一時”。直至電視開創後,因為電視節目比播音更具有吸引力,兼具視聽之娛,播音的全盛時期便冉冉消逝了。

〔寫於1977年12月8日 刊載澳門華僑報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