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陳比武話當年    梁送風撰

    人的年紀愈大,懷舊之情則愈深,每當見到一件幾十年前的故物,都會引起了一番的追思回憶。尤其寄身於外邦的人,更是懷念祖國河山,故鄉之土。能解愁懷的靈丹妙藥,往往就是一些陳年舊照。
    心境空寂時,翻閱舊照冊,就被其中的一張殘照,勾起近半世紀前一件轟動港澳的大事“ 吳陳比武”。那照片是我當年現場講述比武情形時;於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星期日下午在澳門新花園舉行“ 吳陳比武”,綠村電台派我到現場講述,正是受寵若驚,也感到不勝重任。對於廣播現場報導全無經驗,實在外行,那麼,何以電台會委我擔當此任呢?大概因為有次我所講的諧劇名叫“ 烏龍球賽”,以模仿香港電台廣播足球賽主持人的聲調,惟肖維妙,哄動一時,聽眾一次再次寫信來要求重播,留下很深印象。料不到今回“ 弄假成真”,電台真正要我到現場廣播賽事,而這次的賽事比任何一種賽事;賽球、賽馬、賽車還加重要,“ 擂台比武”近世難逢,比起幾百年前“ 方世玉打擂台”更為轟動。
    “ 吳陳比武”事緣因港澳武林一場“ 隔江罵戰”而起,香港太極掌門吳公儀與澳門白鶴派之陳克夫,先來一場罵戰,經傳媒不斷煽火,雙方正在磨拳擦掌之際,由何賢來插手,〔何賢是澳門回歸後之特首何厚鏵父親〕賢哥一向熱心公益,倡辦慈善這好時機,設法促成吳陳雙方來澳比試,把比武用作慈善籌款,還帶動澳門市面一片興旺,是一舉兩得,賢哥常說:“ 取諸社會,用諸社會”又何樂而不為呢?
    這次慈善大會,為澳門鏡湖醫院、同善堂及香港石峽尾木屋大火,為災民賑災籌募善款,由澳門康樂體育會主辦,梁昌為大會主席,何賢為副主席兼總裁判。除比武外還有歌唱紅伶大會助興。比武當天,紅伶、武師雲集一堂,新花園泳池早已架 成比武台,門前也擺滿大花牌。到下午時分,觀眾魚貫入場,我也和電台同事一起到場地準備作講述現場實況。電台轉播站貼近比武台,視野清楚,距離比武前十五分鐘,我已經對著咪高風報導現況,那時我心情十分緊張,因為我知道這時候,港澳有千萬聽眾守候在收音機旁聽我道來。

    當天新花園人山人海,水涉不通,社會名流,達官貴人連澳督也到場參觀,觀眾逾萬。時間一到,大會便宣佈比武開始,比武台之上,立即出現了兩名雄抖抖武夫,只見吳公儀身穿長衫,中國典型掌門人打扮,年紀五十過外,精神奕奕,而陳克夫則披著西洋拳師的長袍,年齡看來三十多,正年青力壯,二人握手為禮後立即展開拳腳交手,如

猛虎出柙,陳克夫是白鶴派高手,當然使出本門絕招“ 連環手”,左右拳交替,步步逼著對方,在此形勢之下,吳公儀以退為進,一步步退至場地邊緣時,因腰間碰著邊欄,鐘聲一響,算做第一個回合。當停下來休息時,吳公儀的公子在台下遞毛巾給老父抹汗,發覺口角有絲血跡,登時怒火中燒,鬚髮直豎,看來一定以牙還牙,這回真正打出火了,我緊張到幾乎碰跌“ 咪”,意識到第二回合將會有厲害刺激的還擊。
    鐘聲一響,第二回合又繼續開始,一進場,吳公儀搶著主動,出手非常快捷我口述也跟不上,說時遲,那時快,話口未完,吳師父一拳擊中陳師父的鼻樑,而陳的拳頭似乎也觸到吳的胸部,是否正確,要看影片才清楚〔那時期還未有錄影帶〕,但已見陳克夫鼻孔流血,滲出滴滴鮮血染紅了下巴和胸前的線衫,聞說這一招是太極拳的“ 搬欄槌”。這時比武達到拼過你死我活,雙方竟然起飛腳,違反了賽例,第二回合還有一分鐘才結束,而比武台下雙方徒眾及擁躉充滿火藥味,大有一觸即“ 爆”之勢。在此情勢下,總裁判何賢不愧為“ 當代魯仲連”〔好作和事老的人〕,有當機立斷之能,馬上緊急敲鐘,宣佈第二回合停止,並立即召開裁判會議。會議裁定後,大會宣佈比賽結束,並由何賢向觀眾致謝詞,認為雙方均有體育精神,良好表現,而這次比武屬義演籌款,對籌募善款及提倡國術都已達到目的,宣佈賽果平分秋色,不分勝負,於是兩拳師握手言歡。逾萬觀眾立時掌聲雷動,表示贊成,跟著雙方門徒表演本家武藝,白鶴拳與及太極內功,繼續還有紅伶演唱, 由馬師曾、紅線女、何非凡、新馬仔等演唱粵曲,直至散場為止。

    這次「吳陳比武」,雖然只打了兩個回合,以平手結束比賽,化干戈為玉帛,又是賢哥明智之舉,也成為歷史性的一次紀載。據一般人論及這場比武,看來似是吳公儀險勝一著,但也有人則認為陳克夫這次亦有所獲,以當時他尚屬初生之犢,能與一派掌門比試武功,大大提高了知名度,而澳門新花園一地亦因此聞名。這場比武後,還產生了許多時下流行的新派武俠小說,梁羽生、金庸等武俠小說名作家都是從“ 吳陳比武”應運而起。至於我方面,遇到這個夢寐難求的機會,獲為港澳罕有的擂台賽“ 講述人”,也是港澳電臺有史以來,現場講述比武實況的第一個人,乃感謝綠村電台經理兼節目總監崔樂其先生之委任,給我一個新的挑戰。回首

  

前塵,轉眼已過近半世紀,照片上的青鬢少年已成白翁了,感嘆人生如夢,不免唏噓!

〔寫於 2003年6月28日美國費城〕